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市 > 赵燕菁: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正文

赵燕菁: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2025-04-05 04:45:57 来源:按行自抑网 作者:小斯韵 点击:290次

汤先生很支持我的研究,将这套书借给我看。

不过,可以安安静静读书的环境马上就被破坏掉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哲学也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只属于自己的范畴,这也就是它的特殊所在。

赵燕菁: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不仅如此,我认为儒学和佛教都是境界形态的哲学,即本体论,而不是实体论。由此,我结交了很多韩国朋友,并与他们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当时学校搞了很多政治运动,冯友兰先生经常受到批判。这本尚未完成的书是从今天大家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出发,以对话的形式,对朱熹哲学进行反省。请您对他们提出的所谓现代新儒学进行客观的评价。

特别是在以心性为核心内容的生命哲学和道德哲学以及宗教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新发展,我本人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哲学中的范畴是认识世界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国,爱是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

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有了智慧,就是自然界的主宰。他用大量事实证明,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点,都会使人感到幸福一些。儒家肯定,人是万物中最贵的,是万物之灵,即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但人绝不是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而二分的孤立主体,而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德性主体。

人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儒家如孔子、孟子和朱熹等人反复强调过的,但是并不能反过来说,物质生活越富裕就越幸福。智性的最高成就是纯粹理性(或自由理性),发展出近代的科学民主。

赵燕菁: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当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近现代民主制度(近现代是民主制的时代)之后,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就真正体现出来了。仁的实质是尊重、同情和爱。这与平等不是同一个概念。普遍性寓于差异性之中,通过差异性而实现,自然原则与社会原则是能够统一的。

儒家德性之学的核心是仁,仁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真实情感即真性情,它来自生命的创造(生的哲学),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这比历史进步论的观点更加彻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社会经济决定论。这正是儒学的特质所在。但就儒家仁学的精神实质而言,其中包含着民主的因素,这就是对人的尊重和人格平等,把人当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工具来使用。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也是人之所当为的内在价值,所好者是实现仁德而有善行之人,所恶者是无善行之人,当其去恶而从善,也就在所好之列。它与纯粹理性(包括实践理性)的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是有情感内容的理性,而不是空的形式理性,是以爱与尊重为内容的具体理性,而不是概念化的抽象理性。

赵燕菁: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事实上,在现代竞争激烈和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正是家庭使人有归属感,家庭亲情使人得到温暖。但是,它有普遍性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人在自然界居于何种地位?自然界有没有内在价值?人在自然界采取何种生存方式?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并不是工业社会才出现的,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至于人类创造或选择何种文化形态,则是不相同的。

这种理性当然是价值理性,而不是单纯的认知理性。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之说,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君主是为人民办事的,而不是人民为君主办事。今日,在讨论人类发展和多元文化下的价值建构时,儒家的德性之学及其核心——仁的学说特别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7]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现在,人们谈论和谐社会、和谐发展,这确实很重要。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物质财富的不断追求,其结果就会受物质力量的支配与束缚,变成物化的人,反而失去自由和幸福。

德性的最高成就是情感理性,以仁民爱物、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但是,除了法治之外,还要有德性修养,二者缺一不可。

[6]《阳明全书》卷二,第33页,四部备要本。过去,由于只重视社会政治问题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仁的这方面内容被排除在视线之外,几乎无人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是现代社会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学的固有内容及其价值。

因此,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社会不仅不冲突,而且是如鱼得水的关系。情感既有感性情感,又有理性情感。

这种以人为目的的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德性伦理,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其中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要像兄弟姐妹一样,有一种建立在生命联系之上的温情和关怀。二、家庭亲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儒家很重视家庭亲情,这是尽人皆知的。现代的主体哲学,则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人与自然之间的真实的价值关系越来越被忽视,以致出现了严重的价值危机。[1] 蒙培元:《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法律、政策和国际合作、条约都很重要,但是提高人的德性,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更重要。儒家知道,人要生存,就要向自然界索取,儒家并没有提出不食肉的主张。

但是,儒家是在君主制的前提下提出亲民、以民为本的主张的(关于古代历史分期,有不同说法,暂不讨论,我只是泛指)。在西方,爱被归于上帝。

人不是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生命的共同体,人与人之间不只是人人平等的外部关系而且是兄弟般的生命联系,这也许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性伦理与西方个体主义伦理学的不同吧。仁的普遍性也是社会的概念,其中便包含着平等的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既包含人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也包含人民的政治权利,要从体制上加以保证。家庭亲情不仅使人的情感得到安慰,而且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儒家的爱从亲始即爱有差等,是天人一本(孟子)之学,在个体生命的创生这一点上,父母与天具有同一性,而父母是生命创造的直接实现者,亦即仁的最初体现者,因此,亲亲之爱是很自然的。这就回到仁的问题上了。

儒家并不否定感性情感,如好好色,恶恶臭[3],感性情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绝不能被忽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仁的德性具有何种实践意义?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这是儒家的理想,同时也符合人类的共同期望。[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幸福的源泉在于生命情感的最大满足,亲亲之仁就是幸福的内在根源,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作者:小安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